查看原文
其他

深大“AI少年”的养鸡故事

先行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4-06-27

今年年初,深圳大学“AI鸡汤”刷屏网络,新闻的主角是一群“00后”大学生。

(详情请见👉🏻深大00后请全校师生免费吃鸡!

他们在贵州的深山竹林间与鸡群为伴,历时8个多月的技术研发,成功帮助当地向乌骨鸡智慧化养殖方向迈进一大步。


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腾讯云人工智能特色班(下称“腾班”)的学生王翊沣等人继续攻坚克难,为完善乌骨鸡智慧化养殖系统再赴贵州。


本期深圳卫视《先行》,带你一起走进这群“AI少年”的故事。



脚踩泥土 深大“00后”将AI带进养殖场


这个寒假,来自深圳大学的显“鹅”易见智慧养殖团队走进多个养殖场,开展一场关于AI智慧养殖的市场调研。

曾博闻是团队商业组的组长,每到一家养殖场,他都会与养殖户进行这样一番对话。
‍“工人大概有多少?去年大概出栏多少只?有没有想过做智慧养殖……”


他告诉记者:“大学生、AI、养鸡养鹅,这些词语摆在一起,农户会觉得我们是开玩笑的。”



这个“玩笑”早已成真。

2022年,深大“腾班”的同学开发了一套“鹅体识别”技术,能够自动识别呆头鹅、发烧鹅,及早发出预警,避免疾病的传播,成功让汕头一家狮头鹅养殖场的鹅群存活率提升了30%。

竹海茫茫 林下散养模式提出新考题


“腾班”养鹅的故事,打动了许多养殖行业中的人。


作为贵州赤水市一家乌骨鸡养殖基地的负责人,徐其勇一直在想办法提高鸡舍的生产率,2023年,他邀请“腾班”同学来到天台山,开始部署全新的“乌骨鸡智慧养殖系统”。


从养鹅到养鸡,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。新的考验,接踵而来。



不同于狮头鹅大规模集中圈养的方式,赤水乌骨鸡以林下散养为主,两百多个鸡舍零星分散在山上,养殖基地的工人每日所能整理的鸡舍数量有限,还需要关注鸡的状态和生活环境,防止被野狗、老鹰、黄鼠狼捕杀。


如何提高养殖效率,减轻工人的工作量,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
冬季来临,鸡舍被盖上了用于防风的半透明塑料膜,光照条件变差,本就乌黑的鸡群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,原本的算法难以准确识别乌骨鸡。


为解决这些问题,趁着寒假,学生们再次来到这里,对硬件和算法进行升级。

他们决定采用“多视角定位追踪”技术,选定一个“模范鸡舍”,进行集中部署和训练。一旦取得了足够的进展,就可以很快将该技术与设备部署到其他鸡舍。


“AI养鸡”背后 少年的曲折与奋斗


在成长的道路上,意外总是如影随形。

抵达养殖场后,学生们发现从深圳带来的两台服务器无法正常运行。


王翊沣是团队的负责人,他回忆当时的情景:“没有注意打包,运的时候有点暴力,就导致摔坏了一台,对心情上的打击会比较大,因为学生做这个项目,经费也不是多充足。”


尽管情绪低落,王翊沣第一反应还是思考如何解决问题。


他当即决定带领团队成员将两台设备进行拆卸,利用未损坏的零件,重新拼成了一台设备,让试验得以顺利推进下去。


历经三天的努力,摄像头、交换机、服务器等一系列硬件部署完毕。“模范鸡舍”的实时数据,将从云雾缭绕的山间,传输至1000公里外的深圳大学,为AI模型的提供真实的训练环境。


适逢年关,当地养殖户邀请徐其勇与深大学生们来到家里,尝尝当地特色“杀猪宴”。
“徐老板你辛苦了。”

“你们辛苦,大家能够多多支持,我们一定把乌骨鸡产业做起来。”


徐其勇致力于带动更多的合作社和农户参与到乌骨鸡养殖产业,他提到:“农户很期待能通过养殖的方式改善自己的生活,他们的眼神让我觉得有很重的担子。”


“要用科技赋能去改变养殖方式,提高生产率,能够通过这件事情把它做好,对我来讲是件很幸福的事情。”


将知识种在泥土里 “产教融合”闯新路


完成硬件的部署,还只是一个开始。


升级算法、开发大语言模型、产品的标准化,以及推广应用,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课题。新学期伊始,腾讯云AI产教融合负责人范博昭来到深大校园,为同学们出谋划策。
“这个阶段其实是很痛苦的一个阶段,因为技术原型的时候,可能我们只专注来去做技术实现,但是当从技术变成产品的时候,那要考虑好用,好交付。”



经过整个寒假的努力,“模范鸡舍”有了新的进展。

在原本视觉识别的基础上,学生们结合热力图、密度图等识别方法,将准确率从原来的87%左右提升到了93%,进一步验证了他们前进的方向。


腾班的负责人冯禹洪感慨:从深圳到贵州的大山里,再次从0到1,付出了很多时间和心血,很高兴看到同学们的成长。


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的模式,为“腾班”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实践的“试验场”,让每一位致力于解决实际产业问题的学生,能够大施拳脚。



故事仍在继续。

他们下一阶段的愿景,是摆脱“学生大作业”的标签,深深扎根实际需求,打造成熟的、标准化的产品
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在这条产学研的求索之路上,脚踏实地是他们鲜明的气质。


“希望有更多人来参与到我们的项目当中,能够为家禽养殖的智慧化改造,提供更多的帮助,让整个产业变得更加完善。每一个能够参与进来的人,也能够实现自己的期望和目标。”王翊沣笑着说。

编导 / 邱琦深 张俊磊 温国赞 赖泳桦(实习)

摄影 / 曹泽东 周一义 向仕双 

编辑 / 毛芸 徐子鋆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